近年来,关于心脏骤停突然离世的悲剧屡屡出现在新闻报道中。每当看到这样的新闻,难免想到自己和家人,我们如何才能避免这样的悲剧呢?
心肺复苏是肯定要学习的,但我们难免要进一步思考一个问题:倘若心肺复苏和AED完全普及了,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吗?为此,我们特地去查阅了一些文献数据,发现事情远不是想象的那么简单。
院外心脏骤停救治涉及多个环节
院外心脏骤停发生后,通常会经历以下几个关键环节:
●呼叫120
●旁观者(通常是非专业人士)进行救护车到达前的心肺复苏
●对于适用的情况进行AED除颤
●120到达后由专业人士接手在转运过程中继续心肺复苏
● 送达医院后进行抢救
●出院后康复
来源:《2020 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刊载的院外心脏骤停(OHCA)生存链
之所以强调心肺复苏,是因为这是心脏骤停抢救的开头第一步,如果这都没做好,就完全没有生存机会了。只有每个环节都做得非常好的情况下,患者最终才可能活着离开医院。
全球各国出院存活率都不高
对于院外心脏骤停,在中国,这个出院存活率目前只有1.2%;在美国,这个数字是不到10%;全球存活率最好的是丹麦,最新的一篇文献表明,他们的出院存活率是22.6%,但这个数据所统计的患者情况,是具备了最佳条件的情况,包括现场有旁观者目睹、接受了旁观者心肺复苏(CPR)、急救响应时间在 25 分钟或更短时间内。
出院预后情况也不是很理想
由于心脏骤停时全身组织器官发生严重缺血、缺氧,会导致机体出现多器官功能紊乱或障碍,称为心脏骤停后综合征。其中发生最多的是脑损伤,是影响患者生存率和神经功能预后的重要因素。
《默沙东诊疗手册》医学专业人士版在”心脏骤停预后“部分总结道:“只有大约 10% 的心脏骤停幸存者具有良好的神经功能,定义为轻度至中度脑功能障碍,能够在出院时独立完成大部分日常生活活动。”可见一旦心脏骤停发生,即使有幸被抢救存活了,生命质量也会大受影响。
即使身处医院,心脏骤停救治存活率依然很低
事实上,医学上将心脏骤停分为院外心脏骤停(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 OHCA)与院内心脏骤停(in-hospital cardiac arrest,IHCA)两种类别来进行研究。院内心脏骤停是指患者在住院期间突发心脏骤停的情况,即使患者此时已经身处医院环境,具备所有救治的工具,发生心脏骤停后的存活率依然不高。研究发现,国内IHCA患者出院存活率仅为9.1% ,美国和欧洲的IHCA存活率为7%~26%。
根据2023年发布的《中国心脏骤停中心建设专家共识》显示,我国每年约有105万人发生院外心脏骤停,出院存活率仅有1%;院内心脏骤停发生率为1.75%,出院存活率为9.1%。虽然院内心脏骤停存活率是院外心脏骤停存活率的9倍,其实也只有不到10%。由此可见,如果心脏骤停发生在院外,存活下来是有多难了。
心脏骤停并非全无征兆,定期检测心电图,管理发病风险
2023年,《柳叶刀》聚集了30位不同学科的国际专家成立心源性猝死委员会,发布了《减轻心源性猝死全球负担重大报告》,其中提到,约一半的心脏猝死患者在事件发生前有警示症状。心脏骤停警示症状男女有异,胸痛与呼吸困难在男性中最多见,而在女性中仅呼吸困难最多见。因此,有呼吸困难、胸痛、大汗、放射痛、恶心/呕吐、头晕或晕厥等都是预警信号,应予以重视。
《心脏骤停基层诊疗指南》中建议:“对已有冠心病、心肌梗死、心肌病、心脏瓣膜病以及心力衰竭的患者要加强管理,全面评价病情,并密切监测,定期行心电图、24h心电图监测(Holter),发现有室性心律失常及早处理,并告知患者如有黑矇、晕厥先兆等症状时及时就诊。“
心电图是了解心脏健康最基础且常用的检查手段,能够在这些症状发生前,更早地捕获到可能存在的心脏异常。定期进行动态心电图监测,捕捉偶发的心脏异常,可以发现隐匿性心脏问题。尤其在感到身体不适时,第一时间使用动态心电记录仪记录症状发作当时的心电情况,为医生提供诊断依据,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避免心脏意外的发生才是守护自己心脏健康的“尚方宝剑”。
心电随身测——动态心电记录仪
“心电随身测”系列产品是数创医疗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产医融合的成果,是国内率先获得临床应用的无线三导联动态心电记录仪。
上市以来,心电随身测入选了国家工信部产品推广目录,并获得了第35届上海市优秀发明创新金奖等多项殊荣。它不仅能够为基层医疗和家庭医生提供心脏病筛查诊断的有力工具,还能让个人在家就能轻松实现心电图数据的采集与诊断,实时了解心脏健康。数创医疗致力于让人们在家里或其他场所像测血压和血糖那样便捷地测量心电图,从而在心脏病早期就能捕获偶发的心脏异常,对心脏病做到早筛早诊早治,从而避免严重的心脏意外的发生。
相对于传统的动态心电记录仪来说,数创医疗“心电随身测”系列产品拥有更好的及时性与便携性,并能在线获取三甲医院医生解读报告。由于心脏异常一过性的特点,患者感到不适的时候再赶往医院预约检查,往往来不及获得及时的检测,无法记录症状发作当时的心电情况。居家常备心电随身测,不仅能够在症状发生时及时记录,若能养成定期监测习惯,还能够在症状未发作时,提前发现隐匿风险。
早监测、早诊断、早发现、早治疗。做自己生命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切勿让自己陷入到巨大的风险中,到了生命的尽头再试图与命运博弈。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