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立佳创:人形机器人“脑力”“体力”升级

作者:文芳
左侧宽880

2024年8月21日,世界机器人大会盛大开幕,万众瞩目的时刻,由北京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精心研发的“天工1.2 MAX”机器人首次惊艳登场。这款身高173厘米、体重60公斤的先进机器人,在数百名观众的共同见证下,以其灵活的双臂轻松抱起大会徽章,随后自主迈步走向舞台中央,精准无误地将徽章放置于启动台上,展现了卓越的自主行走与精准操作能力,引发现场阵阵惊叹。

此次世界机器人大会上,人形机器人首次大规模展示其长程任务执行能力,从跳舞、搬运到书法创作、咖啡服务乃至衣物折叠,种种才艺令人目不暇接。然而,尽管表现抢眼,人形机器人产业化应用的道路似乎比预期更为漫长。展会现场,不少机器人因电力限制而频繁“中场休息”充电,或需人工辅助散热,揭示了当前软硬件技术仍待攻克的瓶颈。多位专家指出,要让人形机器人真正大规模步入工厂成为劳动力,还需跨越多重技术难关,这一过程显然还需更多时间与努力。

本届世界机器人大会,人形机器人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吸引了27家整机厂商参展,它们不仅以高科技“花瓶”的形象亮相,更通过实际场景模拟,充分展示了人形机器人在工作中的“动手能力”。其中,“天工”机器人以其卓越的通过性和奔跑能力在展馆中大放异彩,它能自如应对沙地、碎石地等复杂多变的非结构地形,依靠先进的体感技术而非单纯视觉导航,实现了“闭眼”行走的壮举。据北京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工程师韩刚介绍,这种能力让机器人在遭遇未知障碍或磕碰时,能迅速做出反应,展现出高度自主与适应性。

这种人形机器人所展现的卓越能力,正是得益于快速发展的人工智能大模型所提供的强大“脑力”支持。韩刚强调,这一多模态大模型不仅涵盖语言处理能力,还融合了视觉、触觉等多种感知能力,极大地提升了机器人对外部世界的感知精度与决策智慧。北京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正是凭借此基础,创新性地采用基于状态记忆的预测型强化模仿学习方法,将动力学稳定性、人类运动数据与自然语言强化学习的优势深度融合,使得“天工”机器人不仅能像人类一样流畅行走与奔跑,还能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灵活应对,高效完成任务。

就在本次世界机器人大会召开前夕,宇树科技于8月19日再度引领行业风潮,推出了性能更为强劲的人形机器人G1量产版本,此举不仅巩固了其在价格亲民(曾将产品价格降至9.9万元)领域的领先地位,更预示着人形机器人技术的飞跃。宇树科技创始人兼CEO王兴兴展望未来,信心满满地表示,人形机器人的奔跑速度有望突破至每秒10米以上,挑战人类极限,超越短跑名将博尔特。同时,他也透露了公司已在汽车工厂成功部署人形机器人,执行搬运等任务,预示着这一技术正加速向多元化应用场景拓展。

人工智能巨头科大讯飞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同样展现出强劲实力,致力于构建机器人的“智慧大脑”,引领行业“脑力”革命。在本次大会上,科大讯飞公布了其大模型结合具身智能技术的最新人形机器人成果,实现了整体运动性能的双倍提升,复杂任务拆解成功率高达95%以上,显著增强了机器人的交互流畅度与运动灵活性。此外,科大讯飞还宣布其讯飞机器人超脑平台已成功赋能420家机器人企业,与包括优必选、宇树科技、智元机器人、银河通用等在内的众多行业伙伴建立了广泛合作,深度链接1.5万名机器人开发者,共同推动人形机器人技术的创新与发展。

随着闭馆时刻的临近,记者观察到,经过一整天精彩纷呈的“才艺展示”后,各个人形机器人纷纷显露出疲惫之态,它们或被悬挂在支架上,或安坐于椅子中,鲜少能维持长时间的直立姿态。这一现象揭示了支撑这些重达几十公斤的“钢铁身躯”保持双足站立,对电量消耗之巨大。这不仅是机器人表演后的自然状态,也深刻反映出人形机器人在能源管理、续航优化等细节问题上仍需跨越的漫长征途,预示着该领域的技术进步与实际应用推广仍面临诸多挑战。

猎豹移动董事长兼CEO、猎户星空董事长傅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就人形机器人或双足机器人的发展前景表达了审慎态度。他指出,当前该领域面临三大核心挑战,短期内难以乐观看待:首先是稳定性问题,即机器人易摔倒的风险,这在生产线上尤其危险,可能引发重大事故;其次是成本高昂,为实现双足行走功能,所需投入远超轮式机器人,成本差距显著;最后是能耗问题,双足机器人即便静止站立也持续消耗能量,导致实际工作时间受限。这些问题共同构成了人形机器人普及应用的重大障碍。

傅盛对人形机器人的产业化应用前景持保守态度,认为其距离广泛应用尚远,甚至预见五年内难见显著机会,强调其产业化进程需经历漫长且不可预测的“磨砺”。而韩刚则从另一角度指出,尽管在搬运、分拣等专业领域,人形机器人效率尚不及机械臂等专用设备,但其通用性和潜在的管家角色,尤其是若能具备人类般的智慧,管理并操控多种设备工具,则展现出更为广阔的发展潜力。即便在人工智能大模型取得显著进步的背景下,王兴兴仍认为当前机器人行业的最大瓶颈在于AI技术的不足,包括模型、训练数据集及场景应用等方面均需深化发展,硬件虽也面临挑战,但相比之下,AI能力的突破才是最为紧迫和难以预估的。

在本次大会中,专注于谐波减速器技术的机器人产业链企业绿的谐波展示了其创新产品,这些谐波减速器专为机器人关节旋转部位设计,旨在满足人形机器人对轻量化、高扭矩及高集成度的严苛要求。公司展台工作人员透露,他们已推出一体化关键模块产品以迎合市场趋势。虽然目前绿的谐波的产品主要应用于工业机器人领域,但工作人员对人形机器人的快速发展充满信心,认为其将催生出庞大的市场需求空间,这一量级或将远超当前工业机器人市场,进而推动谐波减速器等核心零部件实现规模制造,降低成本。

北航机器人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关村智友研究院院长王田苗针对人形机器人领域的泡沫现象发表见解,他指出泡沫在颠覆性技术的演进中扮演积极角色,激发希望、热情与资源投入,从而加速技术成果转化和产品应用。他进一步指出,面对泡沫与调整周期,人形机器人创新企业可采取两种策略突围:一是聚焦于具体商业需求,深耕细分领域,通过“专精特新”战略强化核心竞争力;二是致力于通用技术突破,整合产业链资源,以规模化与协同效应驱动更大发展。

(恒立佳创是恒立集团在上海成立的一站式客户解决方案中心,旨在为客户提供恒立全球12个生产制造基地生产的液压元件、气动元件、导轨丝杆、密封件、电驱电控、精密铸件、无缝钢管、传动控制与系统集成等全系列产品的技术支持与销售服务。)

 

标签:

左侧宽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