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25亿天价罗浮山古画,《稚川移居图》临摹大赛启动

作者:刘小波1
左侧宽880

2024年6月中至2024年9月初,由中央美术学院崔晓东教授工作室联合广东罗浮山罗浮院子主办的罗浮山古画“元 王蒙《稚川移居图》”临摹大赛活动在全网火热启动了,由艺术大师黄胄创建的我国第一座民办公助的大型艺术馆担任学术指导(崔晓东:炎黄艺术馆馆长、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山水画教研室主任),中国地名学会洞天福地专业委员会、北京天祈文化有限公司、惠州市中国画学会、博罗县美术家协会、博罗尚真美术馆等多家专业机构和企业作为协办单位。

活动发布的资料显示:罗浮山,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山,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古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和艺术价值。为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加强文化交流与互动,特策划举办罗浮山古画“元 王蒙《稚川移居图》”临摹大赛。

元 王蒙《稚川移居图》,此画横54厘米、纵120厘米。想必不少对古代书画有所了解的朋友都知道,物以稀为贵,古代书画作品具有不可再生性,越是名家作品,越是画作优秀之作品,往往价格都是惊人的。就比如这次临摹的这幅元代王蒙的《稚川移居图》,就弥足珍贵,此画于2011年在北京保利拍卖,拍卖时经过十几次叫价,最终以4.025亿元的天价被拍下。

据了解,王蒙(1308—1385年),字叔明,号黄鹤山樵、香光居士,是著名书画大师赵孟頫的外孙,诗书画文全面精深。蒙古人入主中原以后,王蒙隐居于黄鹤山下,过着“卧青山、望白云”的闲居生活。王蒙的山水画师法王维、董源、巨然,更受其外公赵孟頫的影响,其渴墨苔点错落充实的写景,重山复水的布局,以及繁线密点的“解索皴”、“牛毛皴”技法,对明清以后的中国山水画产生巨大的影响。他用苍茫写意之韵,寄托了被蒙古人统治下的元代士大夫逃避现实,隐居山林的精神向往。工诗文书法,善画山水,王蒙与黄公望、吴镇、倪瓒合称“元四家”。然而,王蒙的画作并不多,这也成为了他的作品珍贵的重要原因之一。

<pic:pic xmlns:pic="http://schemas.openxmlformats.org/drawingml/2006/picture"><pic:nvpicpr><pic:cnvpr id="2" name="Image1" descr=""></pic:cnvpr><pic:cnvpicpr></pic:cnvpicpr></pic:nvpicpr><pic:blipfill></pic:blipfill><pic:sppr bwmode="auto"></pic:sppr></pic:pic>

《稚川移居图》描绘的是东晋名士人葛洪携带家眷移居罗浮山修道炼丹的故事。罗浮山位于今天广东省博罗县境内,是道家传说的仙都。东晋的葛洪是道教历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他看破红尘,立志修道,移居罗浮山,著书传教36年。王蒙画的就是葛洪的这次搬家。这幅作品是王蒙70岁时创作的,也是王蒙极具个人艺术特色的成熟之作。

画中层峦叠嶂,幽谷险峻,编织自然。红叶绿树和蜿蜒流水点缀山间,是岭南地区特有的风景,也是避世野逸的理想之地。人物集中于画面的下部,一位老者一手持扇,一手牵鹿。鹿、鹿背上的葫芦、经书,三位一体,既寓意“福禄寿”,也寓意着有道则是福,有道则有寿。走上了窄窄石板桥的葛洪正从凡世走向仙境,环绕过群山的溪水从桥下流过。“负阴抱阳,背山面水。”就是中国传统意义上的风水宝地,更是一处修道炼丹的好地方。

整幅画焦墨渴笔,繁密见胜,重峦叠嶂;长松茂树,笔墨沉酣;干湿互用,变化多端;既有秀润清新的生动细腻,又有厚重浑穆的充沛之势;用笔老辣熟练,纵横肆意,端倪难辨,可谓是王蒙的巅峰之作。画卷上方留白处,不仅依稀可见王蒙题款,还有韩性、乐远、陶復初、倪瓒、陆居仁、钱岳、陈则七位重量级名士的题诗和诸多名家印章,显现出这幅作品与众不同的厚重与不凡,这使得这幅画的收藏价值更高。王蒙作为元末明初画家,他的这幅作品则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既有写实,又是虚幻,是写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的高度结合,象征着一个时期的完毕,代表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稚川移居图》,以其精妙的笔墨、众多名士的题跋、明代大收藏家项元汴近20余枚收藏印,以及传奇的身世,在历史风雨中辗转八百年后,一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就用4.025亿这样一个震撼的数字,毫无悬念地成为中国拍卖史上最昂贵的古代画作。

标签:

左侧宽880